What Remains of Us

前几天在继续装修我的博客,终于支持了在文章里添加图片(AI 现在是不是分分钟写出来啊,哈哈哈)。但我忽然就在想,我现在还能写什么呢?在这个 AI 如此普及的时代,连我爸都能通过 DeepSeek 入门编程,这完全取代了我的价值。

记得在上学那会,国内也非常流行写博客,博客园、CSDN 以及各种论坛百花齐放。大家都很有分享精神,也乐于把自己发现的“新大陆”告知天下。而现在,且不说国内的各种平台早已变味儿,即使是一些好平台,高质量的分享也更少了。质量是一回事,更重要的,我觉得还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变了。现在学习一个新事物最快的方式,毋庸置疑就是问 AI。它比你看到的任何文章作者知识都要渊博,这个是由它的底层原理决定的,人类注定无法追赶……

其实回看我之前写的文章,有相当一部分在 AI 面前毫无疑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。输入相同的标题,AI 也许写得比我更好。而现在,我认为我不必再写这样的文章,哪怕只是为了备忘。任何能作为 AI 训练语料的内容,由我再写一遍对他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也就是对我还有点强迫理解的作用。

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写作的意义还剩什么?我想,可能就是纯粹的观点表达。观点不等于事实,它不一定客观,也不一定正确,但它也许很独特,会给人一些启发。就像人们聊天的时候,大多都不是在陈述事实,而是在分享自己的观点,表现自己的独特性。微博、Twitter 也是,除了偶尔分享一些客观发生的事情以外,大多都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,也因此吸引了一波受众。我们会喜欢或者关注一个 AI 吗,也许会,但肯定是因为它能力强,有很大的利用价值。而人却不一样,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,我们总能在与不同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价值,不管是实用价值还是情绪价值。强大的 AI 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。

说回写作,它本质上也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方式,只不过是单向的(或者说异步的),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文章去传递独特的价值。人与 AI 最大的不同就是,AI 只会告诉你一个东西是什么,而人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我是怎么想的。这个想法来自于一个生命体,而不是一个所谓“智能体”。人们写的文字是他思想火花的延续,而不是芯片通过计算得来的固定向量。

人的一生能学习的知识应该是比不上大模型的,现在不能,以后更不可能。但大模型,终究只是把互联网上所有的文本“压缩”到了它的参数里,就像一个有自我检索能力的图书馆。而人脑不是在单纯地记忆,它是在理解、抽象、推理…… 虽然人类个体无法在知识量上追赶大模型,但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随时学习所需的知识。大模型在这里是被人驾驭,为人所用的。虽然大模型似乎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工具,但在目前的模式下,它终究只是在做拙劣的模仿。一旦既有经验无法成功模式匹配,它的能力边界也就在这了,到头来还是需要借助 human use。

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古话: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。所谓传道,是指传授道德观念,是最基础的教育,万事德为先;受业,指传授学问、专业知识,以及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;而解惑,则是当学生面对未知事物时,老师应当运用毕生所学为其解开困顿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受业的任务将全由 AI 接手,但希望我们还能守住传道解惑的角色。That’s what remains of us.